上個週末,巧比突然從學校帶了一個花招回來。他會一時興趣就跑到媽媽面前,送給媽媽一些口中的水。
第一次時,我嚇了一跳,但還勉強忍住臉上的驚訝。這麼沒禮貌的行為,可不是我認識的巧比會做的事。我把手「鎖緊」以免失控朝巧比臉上去,走到茶水間給自己倒了杯開水,嘗個冷涼讓心裡的怒火降溫。接著換上新的心情,面帶笑容再向前問問他,
「巧比,為什麼對我吐口水啊?」
「我是在滅火。」
原來是DDC給園所孩子們讀了圖畫書,介紹了消防車、消防裝備,當然還有消防員的任務。但不知道為什麼,他會選擇擔任負責噴水的大水管,而不是抱著大水管的消防員。雖然巧比很有創意,但對著別人噴口水不僅沒有禮貌,也是很不好的衛生習慣。尤其這陣子還是H1N1大流行的緊張期。雖然差點鎖不住的手,終於不必鎖了,但巧比媽的嘴也就開始理性教育,開始和快要滿3歲的小孩講起大道理。
「吐口水不好喔!」
「那是很沒禮貌的。」
「而且你的口水裡可能有細菌病毒,你對媽媽吐口水,細菌病毒可能會跑到媽媽身體裡面,那麼媽媽就會生病,每天都很累很累,只能躺在床上休息,不能講故事給你聽,不能陪你玩積木,也不能幫你洗澡,不能做飯給你吃....這樣不太好吧?」
巧比繼續玩弄手上的積木,眼神也只盯著那個沒放上去的積木塊,雖然隨口的「對不起。」已經從口中送出來,不置可否的表情卻依然掛在臉上。也許是為娘的嘮叼靈魂上身,說了就算30歲大孩子也不愛聽長篇大論,更何況年僅2.9歲的小娃?!一時巧比媽也沒想到更好的做法,以往巧比總是聽著,慢慢消化話中意涵。所以,雖然看不到孩子欣然同意我的說法,心中難免沮喪,巧比媽還是決定給孩子機會,證明他聽懂了。
事隔數日,巧比正在證明自己也可以使用大人物品的同時,在盒子裡找到一副隨身聽的耳塞式耳機。那個東西,是他的百變玩具之一。有時候,它是洗頭遊戲組,耳塞式耳機是蓮蓬頭,可以幫頭髮沖水,而插頭是把頭吹乾的吹風機。有時候,它是醫生遊戲組,耳塞式耳機是聽診器,插頭則是量體溫的耳溫槍。
他讓自己變成巧比醫生,跑來給媽媽看病。我們很習慣在他用「聽診器」為我們聽心跳時,幫他「噗嗵噗嗵」的配音,接著問他「還正常嗎?」。通常巧比醫生會告訴我們「很健康。」我也裡也是預期著這樣的結果。於是,
「噗嗵、噗嗵。怎麼樣?我生病了嗎?」
「生病了!要吃藥。」巧比說。我也裡想,原來也有不同的狀況喔。
「好!」我答。
「拿去。」巧比拿了一包沐浴乳隨手包給我,假裝是藥。接著又說,
「吃下去,細菌就不會住在你的身體裡了。」
一瞬間,我呆坐椅子上。吃藥可以殺菌,沒錯,吃抗生素就是這個效用。不過巧比的用句會不會太精準了點?!況且,他之前從來沒這麼說過,頂多只說過「吃了藥就不會發燒了」這類的句子。
然後,巧比媽想起了他對我吐口水一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是在吐口水事發數天後,用這個方法給我補上真心的倒歉。心裡突然暖了一下,忍不住就把巧比抱得一個滿懷。小朋友的腦袋和大人的不一樣,他也許已經知道吐口水是不好的行為(生為人必經的社會化過程之一),他還得學著控制自己的行為,要延緩念頭出現後的行為表現,或抑制自己想看到大人火光的爆笑模樣(很多孩子的惡意行為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這件事不簡單,是需要很多次練習的。下次,萬一巧比又吐我口水時,我得用這個故事提醒自己。
小孩放中間老公擺旁邊敲鑼打鼓之甜蜜時光
最近文章
文章分類
12月 16, 2009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DDC的老師給爸媽建議說,「三歲的孩子還不能理解長篇大論,只要給清楚的指示就好,不然他們只會認為你在碎碎唸。」
回覆刪除但巧比媽和大掌櫃從來就把巧比當成和我們一樣的大人看待,任何一件事情對錯,該說明該解釋的,一概不會少。
巧比的表現,也一再說明我們的理念沒有錯。我想在指令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並不一定會繼續遵守師長給的指令;但是從心中同理規則的用意的孩子,就算再大,也能從自己建立的價值觀中,找到規範自己行為的方針準則。
巧比媽很開心,也很自豪我是這樣帶小孩的。